<strike id="xtlnt"></strike>

    <strike id="xtlnt"><i id="xtlnt"><b id="xtlnt"></b></i></strike><strike id="xtlnt"><i id="xtlnt"><del id="xtlnt"></del></i></strike><p id="xtlnt"><i id="xtlnt"><del id="xtlnt"></del></i></p>
    <span id="xtlnt"></span>

      <strike id="xtlnt"></strike>

      贵州荷花酒业(集团)有限公司

      首页 >> 荷花文苑 >>酒韵长卷 >> 酒礼酒俗|贵州各少数民族的日常待客礼仪酒俗
      详细内容

      酒礼酒俗|贵州各少数民族的日常待客礼仪酒俗

      文|龚  勇

      自古以来,贵州就是美酒的故乡,更是饮者的乐土,饮酒之风历经千载而不衰。自商末周初以来,贵州民间习尚家庭自酿自饮的习俗,产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礼酒俗活动。酒在贵州各民族的生产、生活、社交等方面,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独特文化。

       所谓“无酒不成礼”,说明酒在人际交往中已经成为一种礼俗,它通过酒来体现礼仪,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贵州人热情好客、嗜酒好饮。每当宾朋莅临,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与尊敬,有的出门备酒远迎恭候,称为“拦路酒”;有的则在门前置酒相迎,敬一杯“迎客酒”。在酒席上,主人还唱起热情洋溢的酒歌,以酒和歌来表达对客人的诚挚、热情和美好的祝愿。而席间敬酒,往往要喝双杯,有“好事成双”之意;喝到兴高采烈、亲密无间之时,双方都举起杯来,交互递到对方的嘴边敬酒,意在“天长地久,牵手交杯”,称为喝“交杯酒”;在欢聚的日子里,大家或围坐在火塘旁,或席地而坐成一圈,依次传杯递盏,一边谈天说地,一边喝酒,气氛格外亲切,称为喝“转转酒”……总而言之,贵州各族人民异彩纷呈的饮酒习俗,各具特色,浩如烟海。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贵州多元的民族民间酒文化,也反映了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民间的风尚习俗,更反映了贵州各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。笔者在此列举几种,共赏之。

      一、原始古朴的拦路酒 

      拦路酒又称“迎客酒”,它是贵州少数民族迎客的一种酒俗,广泛流行于苗族、布依族、侗族、水族等民族中。

      拦路酒礼俗,民族有不同的形式和程序。一般都是在进寨的必经之路上,方备酒恭候于路中,有的还在路上设置障碍。客至,先以酒歌劝酒,表示出主人对客人的欢迎,客人饮后方得进寨。有的主客双方还需对歌,然后才能饮酒过“关”。这是贵州各民族待客真诚的表现,客人喝下的酒越多,就象征着“长吃常有”,主人就越高兴。

      最为浓郁古朴的,恐怕当数苗家的拦路酒了。一般是由主人事先以柴禾和桌椅板凳放在寨门前的路上设置“路障”,通常都设有三五道“关”,多的可设十二道。若是不胜酒力者,早已望而却步了。但是,苗家人是文明的,讲究饮酒之德,你若不善饮,就记住别用手触摸酒杯,只需将苗家姑娘敬上的酒,示意性地饮过即可过“关”。你若是海量,就可以接下酒来,把那一碗或一牛角酒喝完。

      苗家的拦路酒往往将最后一道关设在寨门口,牛角酒杯则悬挂于寨门正中。当贵客行至寨门前时,人即以“路障”拦住,然后由衣着华丽的苗家姑娘,在芦笙、唢呐、锣鼓乃至火炮的吹奏、鸣放声中,手捧牛角杯向客人们敬酒以表示欢迎。这时,其他身着民族盛装的苗家姑娘们,还会在客人们的胸前挂上几只紫红色彩蛋,祝客人们幸福吉祥。牛角杯的尖端穿孔系绳,斟满酒的角杯,必须以手相捧。客人饮酒时只需手背在后背,示意性地用嘴呡一下即可。否则,一旦接杯在手,即使最不会喝酒的人,也得把那满满的一牛角酒一饮而尽。

      二、心心相映的交杯酒 

      在贵州的苗族、布依族、侗族、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,普遍盛行着一种颇具特色的饮交杯酒的习俗。一般有三种形式,一种是二人各持一杯,相互同时送到对方嘴边,并同时饮下。第二种是主客各自举杯与对方持杯的手臂相勾,再将自己手中的酒同时饮下。这两种形式多是主人向客人敬酒时所行的酒俗,取“交情”“交心”之意。第三种是在集体的酒宴中,众人围坐,各持一碗同时顺同一方向举至相邻客人嘴边,再同时饮尽,寓意“心心相印”“肝胆相照”。此俗在水族中尤为盛行,称为喝“团团酒”。水族人民历来热情好客,待客方式独特别致。他们把用鱼和酒招待宾客看成是一种较高的礼遇。当贵客临门,他们先是以酒、肉款待,当大家吃得高兴之时,主人便离开座席,到自家的鱼塘去捉鱼。不多久,主人提来一条活蹦乱跳的大活鱼,扔在地板上,立即拿来菜刀和菜板,当场将鱼宰杀、洗净,并当众烹调。当鲜美的鱼煮好后,主人又是请吃又是劝酒,气氛更加活跃。席上,每人面前摆着一个大碗,当酒过三巡之后,便开始喝团团酒。这时,每人面前的碗里都把酒斟满,然后双手交叉于胸前,右手端起自己的酒碗递至左边的人,左手则接过右边那位递过来的酒碗。在座的主客联成一圆圈,当众人齐声喊三声“秀(水语,干杯的意思)、秀、秀”后,一饮而尽。在水族宴席上,这样的团团酒一般要喝好几次,意为大家亲密无间,齐心团结。

      三、亲密无间的转转酒 

      在贵州民间,许多民族都有饮转转酒的习俗。转转酒包含着两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,一种是指饮酒时,大家围坐成一个圆圈,席上只有一碗酒,在座的顺一个方向将酒碗依次传饮,以示亲密无间,无所猜忌。这种习俗在彝族、苗族、布依族、侗族中尤为盛行。彝家人有句谚语叫“汉人贵茶,彝人贵酒”,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崇酒尚饮,“有酒便是宴”已成为一种习俗。凡家中来客,无沏茶敬客之礼,却有倒酒敬客之俗,一律以酒相待。宾主边饮边叙,谈笑风生。饮至高兴处,主人则频频举杯向客人敬酒,彼此一醉方休。每当饮酒时则不分地点场合,也不论是生客还是熟人,大家围成一圈席地而坐,端杯依次轮番畅饮,谓之吃“转转酒”。苗家把以酒待客和客人饮酒的海量,当作是极其荣耀的事。喝转转酒时,由主人先给入座的宾朋斟酒,传递给左边的人,然后传递给席间年龄最大的长者先饮,以示尊老,紧接着按顺序每人都喝一口酒,直至饮尽这头碗酒。席间,还要唱酒歌助兴。另一种是指同一村寨,以家为单位,轮流邀请外来客人,也叫转转酒。贵州的布依族世代依山傍水聚族而居,一般有十几户或几十户一寨。布依族有“一家来客全寨亲”的说法,所以这种转转酒在布依族村寨尤为盛行。谁家来了客人,这家的亲戚、邻居,以及全寨各家都要轮流转到,否则被视为不合群。

      四、情真意切的敬客酒 

      贵州少数民族的敬客酒习俗,依民族和地区不同,其形式和内容亦不相同。

      凡逢年过节,苗家人若遇上远方来客,则必接至家中,以美酒佳肴款待,且各以客多为荣。一家有客,各家纷纷送来酒菜。家贫没有酒菜的,至少也要送上碗酸汤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。苗家人把敬牛角酒看成是最高规格的敬酒。客人进主人家,首先须饮“进门酒”,入席上座后须再饮三杯“入席酒”,然后宾主共饮“转转酒”和“交杯酒”。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同胞,待客人入座后,先由男主人向客人敬三杯入席酒,每人必须先喝两杯,寓意“你是用两只脚走来的”,这两杯酒都要一饮而尽。倘客人不喝,主人就会即兴唱起劝酒歌,直到客人把酒喝完为止。客人杯中如果稍留涓滴,主人就会不高兴或要求罚酒三杯。第三杯开始,主客便可随意。当客人喝尽了杯中酒,主人才会高兴地举杯继续陪饮。待到一定时候,女主人便同姑娘、媳妇们一起上阵,手持酒海(一种土烧的陶瓷酒壶)、酒碗,站立客人身后以歌敬酒。先从长者开始,敬完一轮,再反方向敬一轮,直至客人“醉中喧闹失礼,或吐或卧”,主人才觉格外高兴,认为“客醉,则与我心无异也!”(宋·孟珙《蒙鞑备录》)苗家的真情,可谓袒露无遗。

      侗家人的敬客酒习俗也十分独特。侗族待客饮酒的习俗和礼仪,最能反映出侗家人热情好客的性格。凡有贵客来家,主人要备拦路酒、进门酒、宴会酒、敬客酒、对歌酒、猜拳酒、送客酒和出门酒等等。饮酒时,主人总是带头豪饮。如果自己酒量不及客人,他就会去寨子里请一两位会喝酒的人来陪客,让客人一醉方休,这样才算表达了主人的好客之情。

      侗族十分注重酒礼,诸如酒席座次、斟酒人选、酒令、起歌和猜拳的吉利词的确定等等,都有各种各样的不成文的规定。酒席上,必须按照客人的身份、年龄的老少、辈分的高低来决定座次。在堂屋喝“正席酒”时,长辈和尊贵的客人坐靠近神龛的“上席位”,主人和晚辈坐“下席”及两厢,并且必须主动双手提着酒海给客人酌酒,以示礼貌。在火铺上吃饭时,老人和长辈坐里边背靠板壁面朝火塘的位置。《礼记·乡饮酒义》载:“乡饮酒之礼,六十者坐,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,所以别尊长也;六十者三豆,七十者四豆,八十者五豆,九十者六豆,所以明养老也。”《礼记·曲礼上》亦载:“侍饮于长者,酒进则起,拜受于尊所。长者辞,少者反席而饮。长者举未釂,少者不敢饮。”时至今日,侗族地区仍保留着这种远古的中原酒文化遗风。

      宴席开始,客人入席时,男主人要邀本村德高望重的人来陪客。当主妇上了三道菜后,男主人便用自家酿的米酒,向客人斟酒。侗族崇尚“酒满敬人,饭满侮人”。酒斟满后,便起立邀客人一饮而尽。开始数杯,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,有的是“头杯不出门”,即第一杯酒必须喝干,二杯才允许找客人敬酒或交杯换盏;有的是“三杯不出门”或“三杯通大道”,也就是必须自饮三杯之后,才能找敬酒对象和劝酒对象。敬酒有敬单杯和敬双杯之分。双杯名曰“双福双寿”,在情理上表示更加尊重。敬酒的人除了要双手端杯起立,对方坐着领酒外,还不许接过对方的酒杯,待被敬的人喝了第一杯,接着又连续敬第二杯,中间不许间隔,也不能坐下,否则视为重敬,犯了“酒不重敬”之礼。被敬之人若是海量,就请求其喝干;若是年老体弱且酒量小者,只要呷一点即可。喝了敬酒,要互相“扯”(交换)一杯酒,即敬酒的晚辈要倒一点给老人的酒杯,叫“添福寿”,老人回倒一点,叫“添财喜”。在座的老人全部敬过之后,晚辈才可以和长辈或同辈“调酒”(交换酒杯喝酒)表达深情厚谊。对座位相隔较远者,如隔桌或合桌喝酒,不能伸手交换酒杯,将酒杯举过头顶向对方致意,名曰“照杯”,其过程依然是年长或客人先饮。有时候下一辈给上一辈敬酒,而在座的还有更上一辈,这时被敬的人“领酒”前要先跟尊长者说“得罪长辈”之类的话才可领酒,否则视为无礼。

      席间,男主人要力劝客人饮酒。侗族酒礼规定,不能用喝过或喝剩的酒去敬人和劝人。不遵守酒规,犯忌后,除了要老实承认错误,向对方赔礼道歉外,还要接受“罚酒”。在侗族的饮酒礼义中,有许多谦虚和忌讳的表达语言。为了劝客人尽兴并多饮,主人往往要说些自谦的话,比如说自己是“舍命陪君子”“这酒烤得长,味淡,耐烦慢慢喝”,或说“借来的兵(酒)打不得仗”,意即酒不多,不会让客人喝醉。客人则以“喝不干的洞庭湖”比喻主人丰衣足食、佳酿应有尽有;以“淡酒多杯也醉人”“劝客饮酒,莫让客醉”为由推脱自己不能再喝了;或以“借花献佛”用主人的酒回敬主人。主人岂肯放过,于是又滔滔不绝地说出一连串的劝酒话,诸如“一只脚不能走路,双脚走路,双手拿财才行”“酒醉酒解”“伸手容易缩手难”“酒从宽处落”“敬酒是情,领酒是意”等。总之,要客人尽兴地喝,主人才高兴。这时,劝酒声、辞退声交织一片,声音越洪亮,就表明气氛越热烈,宾主越友好。僵持不下时,男主人就叫自己的孩子或孙子(一般4至5岁)两名,手持酒杯,举过头顶,敬请客人饮酒。客若不饮,小孩就久立不动,直到客人按规矩仰起头张开嘴,由小孩将酒慢慢倒入口中方止。

      酒菜上完后,主妇便入酒席劝酒,先接受后来三杯的“奖励”,然后才向客人正式劝酒。按照侗家的习惯,主客一般要互饮24杯,一说是象征一年有24个节气,每个节气都要顺心如意;另一说是一年12个月,每月一杯,再加上“天长(尝)地久(酒)”“牵手交杯”“九九(酒)归一”12杯。

      喝了24杯之后,接下来还要对唱酒歌。一般是男女对唱,也可男对男和女对女唱,输者饮酒,一直持续到深夜。散席前,要举行“转酒”(即喝“团圆酒”)仪式。一般转两杯,第一杯向右转,叫“右发左顺”;第二杯向左转,叫“左发右顺”。由男女主人给大家斟满 “团圆酒”,宾主互致敬意,举杯齐眉,一饮而尽,方是圆满。

      此外,侗家人凡遇红白喜事请酒时,寨子小的则不管是亲戚与否,倾寨而请。寨子大的,则以房族或家族为主。酒席上只摆酒和肉食,摆得越多越显得阔气,而且肉要切成大坨大块的。吃席时,男女分桌。男客会喝酒的坐在一起,席间互相比试,猜拳行令。主人还要派人来陪席,劝客人多饮。如果客人都醉了陪席的没有醉,这叫“陪得上”,主人就感到脸上有光,否则就要换人,主人另派人来接着陪客。总之,客人不醉倒,主人是很难罢休的。

      侗家人还有一个“吃聚宴”(又称“合拢饭”)的好客习俗。一个家族来了客人,客人又不可能到每家去吃饭时,大家就办聚宴来招待。聚宴一般选在比较宽敞、干净的一家举行。家族内的每家每户派一名成年男子做代表(若是女客则由妇女们操办),献出自家最好的酒肴和糯米饭,大家聚在一起陪客。聚宴开始,首先由长辈端起酒杯致欢迎词。宴饮时,一般要喝“转转酒”和“换杯酒”,即每人都喝邻座酒杯里的酒,左右各一次。酒至半酣,为首的主人斟上两杯酒和客人换杯对饮,然后再按长幼秩序或辈分大小和客人喝换杯酒。

      五、风尚独具的滴酒祭祖  

      水族待客请酒,无论什么场合,都有一个“滴酒祭祖”的习俗。主客入席坐定后,一般由主人提议,请座中一位辈分、年岁最大的人先执筷。于是这位被推举出的老人就用筷子蘸一滴酒洒在桌面上,以示先向祖先敬酒。接着,主人才双手捧杯将酒敬给客人,客人则要接过酒杯放在桌上,亦用筷头蘸酒在桌面上点一下方可饮用,其用意是表示对祖先的尊敬,让祖先先用酒或叫做“借祖上的酒饮”。

      滴酒祭祖的习俗,在苗族中也普遍盛行。苗族同胞“凡饮酒,先酹之,以祭天地。”(宋·盂珙《蒙鞑备录》)他们饮酒时,一般由主人中的年长者左手端起酒杯,用右手无名指蘸酒朝天弹一下,意为给天神敬酒;再用指头蘸酒朝地弹一下,意为给地神敬酒。然后再蘸酒,脸面朝西方弹一下,意为给祖宗神灵敬酒。敬过天地祖宗神灵之后,大家才开怀畅饮,同汉族、藏族、彝族等各民族一样,保存了中国古人“酒为尊者饮”和饮前先“举酒以祭地”的遗风。

      六、苗家“梅开二度”的夜宴酒

      苗族人家接待客人,按传统习惯,晚餐一般分为两次进行。第一次让客人吃饭,主人一般不陪,即使陪,也不唱歌不劝酒。有些客人不知道其中的奥妙,在这一餐就吃饱喝足了,哪里知道,隆重的待客礼仪还在后面。

      主客双方都吃过饭后,客人被安排到寨外去散步,主人便又忙着杀鸡宰鸭了。鸡、鸭煮熟后,就整个放到桌上了。有些客人便会想:这怎么吃?难道这是摆来看的吗?煮好的鸡、鸭捞出后,便在汤里放入大米,开始煮稀饭。

      鸡鸭肉摆好后,主人通知客人就座,这时寨邻就一家一瓶酒、一碟肉的来作陪了。主客坐下来后,什么时候才吃那鸡鸭肉?那要等主要客人唱完歌。

      陪客仪式的第一项是祝酒,苗语叫“保酒”。由主人或主人委托的人,一人端酒,一人端一碟肉或鱼之类的佳肴,分别把酒杯送到每一个人手上,主客一视同仁。所有的人接到酒杯后,都必须说一句祝愿主人家发财长寿之类的吉祥话,声音要响亮,让在座的人都听到,等到大家对你的祝词发出“嗬”的赞同声,你才可以把酒杯一饮而尽。这一环节十分热闹,有些人因为羞涩,发表祝词不敢放开声音,或慌张中不知所措,便会被以此为由罚酒,从而引来一阵嬉笑。

      人人都经过了这一程序后,接下来就是“转转酒”,由两个主人轮流给席上的每一个人敬酒。这回不要求接酒的人说什么,而敬酒的人却要唱敬酒歌,每唱一首敬一个人。这个仪式完毕后,大家都坐下来,主客双方开始对歌。客人唱的,一般是赞美桌上的美酒佳肴,赞美主人的贤德、智慧与好客,并对主人致以美好祝愿等。这期间,客人不能随便自己吃喝,须等主人敬一回才得吃一回。

      主客双方唱完歌,主人才把鸡、鸭等砍成片,重新摆到桌上来。这时候,所有的人都可以随意吃喝了,吃稀饭也好,吃鸡鸭鱼也好,与人喝交杯酒也好,任由自便。

      七、情趣盎然的赞鸡头

      苗族遇到贵客来,只要有条件,非杀鸡招待不可,说是“杀鸡就尽礼”(苗语直译)。宾主对座吃酒时,鸡头总是作为最珍贵、最能表达友情的象征,由主人送给客人吃。但鸡头送到客人碗里后,客人如果立即就吃,就失礼了,那要遭人笑话的。合乎礼仪的做法是,客人讲一段对鸡头(实即对主人)的赞美话语,以及自己没有资格领受鸡头之类的谦辞。赞语和谦辞都要始终围绕鸡头说,并且要合辙押韵。等到大家说声“好”时,就把鸡头转给另一个人。另一个人接过鸡头时,要再编一段新的赞美和自谦的话来说,那场面既热烈又有趣。一桌席上有十多人,鸡头一人传给一人,如果一人的赞词胜过一人,席间气氛就会高潮迭起,一浪高过一浪。谁不会说,就会被罚两杯酒。如果来客不是苗族,可以唱其他民族歌曲代替说辞,并享受免于受罚的特殊待遇。 

      八、重情重义的鸡头酒 

      活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、贞丰、安龙一带的布依族群众,有喝鸡头酒的习俗。每逢节日庆典,贵宾临门,主人都要杀鸡备酒,热情款待宾客,其中主要客人有几位,就要杀几只鸡,此鸡谓之“凤凰头”(即鸡脑壳)。入席后,主人对着主要客人双手献上凤凰头,客人接过后,要饮酒一杯,再将凤凰头依次对着其他人,示意大家共同举杯,并一饮而尽。如此循环一周,最后鸡头由贵客食之。如果席上无远方的贵客,那么酒宴开场时,主人就会将“凤凰头”对着席间最年长者,再依次互敬,最后鸡头归长者食用。这样的习俗表现出布依族对客人和长者的尊重与敬仰。

      九、尽欢尽乐的打酒印 

      州黔东南一带的苗族盛行一种打酒印的习俗。无论是婚嫁或是节日的酒席上,主人家用萝卜或红苕等做些“大印”,礼节性的酒过三巡,主客群情激动就开始打酒印。客人每饮一杯,就有人用“大印”蘸上蓝靛(染布的青色染料)或墨汁、锅烟等,在客人脸上盖一印记。脸上印多,标志着主人盛情,客人海量。打酒印是饮酒计量的一种方式,但更主要的还是一种娱乐形式,往往这种场合优美动听的酒歌伴着满室飘香的米酒,频频劝饮的嬉闹映着张张打满酒印的笑脸,使酒宴达到尽欢尽乐的境地。

      十、情意缠绵的送客酒 

      当你在黔东南一带的苗家做客,终朝伴随你的就是苗家的盛情和醇香的米酒。在你准备告别启程时,主人还会为你准备一次情意缠绵,令你终生难忘的送客酒。客人上路时,主人手持酒海、酒碗,边唱边走,三步一首歌,五步一碗酒,其歌绵绵,其酒浓浓,惜别之情会令你热泪盈眶。

      若是贵客离别,那送客酒就更为激动人心。主人家会在铜鼓坪上踩铜鼓、吹芦笙,以此招来寨中男女老少加入送客队伍,自有寨老安排铺桌摆酒,人们则自发前来为你唱送客歌、敬送客酒,还有人会为你披挂红绸,献上五颜六色的花带,然后亦步亦趋将你送出寨门。其间歌不断曲,酒不停碗。出寨门时,主人会劝你喝最后一口酒,并在客人脸上彬彬有礼地盖上一个红色酒印或写一个酒字,以此留下主人以及全寨苗胞的深情厚谊,然后主客才挥手依依惜别。

      如果你去侗寨走访、做客,离开时,侗家人也要以酒相送。寨主会组织侗族姑娘们为你敬酒饯行,唱《送客歌》:“不要走呀……我们做人墙挡道,让你走不成。”最后依依不舍,送你到寨门口的风雨桥上,举杯挥手告别,唱道:“分别了啊亲友,高举金杯遥相祝,明年这时候……再相逢!”此情此景,令人依依不舍。

      十一、风韵独具的苗家火炉酒

      黔东南州凯里市的苗族同胞,有用“火炉酒”待客的习俗,尤其是市郊农村更为盛行。苗家人习惯于烧起一炉炭火,将盛满菜肴的铁锅置于其上,用陶瓷酒壶盛满特制的糯米酒放于火炉边。饮酒前,主人把早先准备好的甜酒拿出来,宾主先吃三碗,共品丰盛的菜肴后,再斟上炉边烤的糯米酒,也同样喝三碗。然后,就转入火炉酒的第三阶段——敬酒。其间,除确实不能喝酒并经主人“批准”的特殊客人外,其他客人一般不得推辞。如果实在不能喝,允许可以少喝一点。年轻主妇敬酒时,一般都由妯娌或姑媳相伴,一人手端酒碗(有部分家庭逐渐改用酒杯了),一人手提酒壶,唱起敬酒歌,向客人敬酒。

      主人唱敬酒歌时,客人要放下碗筷,面向对方,认真听歌,以示礼貌。主人每唱一首,便向客人递一碗酒。客人饮过后,可回唱一首,唱罢向主人敬酒。此时,火炉酒已达高潮,火炉边成了歌场。唱者越唱越起劲,听者越听越兴奋,歌不断,酒不停,歌声袅袅,笑语不断。推杯换盏间,体现了苗家人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和浓郁的民族风情。

       

      客服中心
      联系方式
      400 660 1963
      15185259999
      18608529837
      - 醉泉在线
      微信服务号:gzyxzq
      技术支持: 建站ABC | 管理登录
      大小单双彩票